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文章详情文章详情

【转】JS逆向之R数4代加密

inlike2021-12-13 原创文章 浏览(2496) 评论(0) 喜欢(32)

简介原创 Regionover 逆向简史 2021-12-12 18:01

事先声明:


本篇文章仅作为学术研究和安全交流使用,切勿用于商业用途。如因违反规定产生任何法律纠纷,本人概不负责。如果本篇文章影响到官方利益,请添加文末的作者微信号告知,本人会在第一时间将文章删除。


【本文共计5225个字,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】


写在前面:


爬虫界大山,这是其中一座。如果你认为我用的比喻有点言过其实,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截图。之后你就会对我说的话深以为然,甚至还会觉得,它的难度被我严重低估了。


图片


2020年12月13日,差不多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。我在沈阳远程面试了一家坐落于大连的互联网公司。公司的技术总监为了测试我的技术能力,就把一个名为“中国海关进口商品查询网”的站点,作为面试题目,限期三天之内抓取1w条数据,开出的薪资是8k。当时有过大约两年工作经验的我,很自命不凡,一番折腾下,终于用了整整三十天的时间,才知道它的名字:R数第5代加密。从此我心中也萌生出了一个至今都无法消除的疑问:他妈的,耍我玩呢?


转眼已经过去了一年,我一直无法对这件事释怀。同时,也把研究这项加密技术当成了我业余生活中势在必行的一件事,甚至列入有生之年系列。但好在,随着我在研究上的慢慢深入和知识上的层层储备,我终于在2021年12月6号21点32分整突破这项技术瓶颈,当时的心情和海因斯突破百米纪录心情一样:“原来那扇门是虚掩着的!”


故事要留给过去,但成长要用于分享。所以接下来,我将会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一年之前,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出现在R数面前。从对它的一无所知到的豁然开朗,从对它的闻风丧胆再到泰然自若。这是一个分析的过程,更像是一个渡劫的经历。但往往这种经历会伴随着一个不一样的开端,所以我们要


0x01 先从无限debugger说起


分析的网站是什么,对于我们无关紧要。因为R数是一个系列,而这个系列具体表现在于:你在打开网络分析工具后立马就会引起你的警觉



上述代码我们暂时不太了解它意义,但唯一能让你感受到不明觉厉的地方是,即使你释放断点,0.1s过后它又会自动执行了这段代码,反反复复,永无止境。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那么调试工作就会难以为继。所以,必要时,我们要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来对付它



使用 chrome 断点工具 Never pause here (永不再此处停止)即可解决这一问题,但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,因为只要你刷新网站,就会惊奇的发现,代码也会发生变化!而且每一次都极度的混淆(也可以称之为动态混淆)



这些代码难以理解起来比较难,我们大可不必避重就轻,非要把它研究个所以然来。别忘了我们初心和目的:抓取数据


0x02 分析请求


这个环节对于我们必不可少,所以在解决掉 debugger 问题后,我们来看下它每一次接口请求的数据



可以看到它的链接中携带一个 MmEwMD 的签名,同时它的 cookie 信息也看上去不是那么友善



而且最让人不解的是,每一次请求,它的 cookie 竟然也会跟着变化!正常而言 cookie 是服务端与客户端建立唯一的会话标识。如果 cookie 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服务端不会保存你的登录状态!带着这个疑问,我们看一下 chrome 的 Application 来更好的证实这一结论


图片


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关于 cookie 信息。这里有一个知识点,是 CSDN 山东大葱哥教我的:我们辨别 cookie 来源时,可以看 httpOnly 这一栏,如果有  的是来自于服务端,如果没有  的话是本地生成的。由此,我们结论得到证实:本地cookie 确实存在变化。同时,我们也能想到让它变化的方法


图片


直观点来讲,官方肯定有过给上述方法重新赋值的过程,而且还是存在一定的定时性,至于赋的值如何生成,以及它定时的规律是什么,我们会在后续章节研究,现在主要深挖它的特点


0x03 为什么是202?


出于好奇,我们尝试把它的 cookie 信息写死,然后用 python 程序对它的地址实现一次请求



然后发现了一个更为惊奇的事情:它的响应结果响应状态跟官方截然不同



官方的响应状态是:200,而我们本地的响应状态是:202


为什么?


0x03 抓包分析cookie


至此,我们可以总结出R数的一部分特点


  1.  无限 debugger 会对调试造成干扰


  2.  极强代码混淆会让你彻底丧失对它的阅读兴趣


  3.  cookie 存在动态刷新机制而且每次请求都各不相同


  4. 眼见并不一定为实,比如同样的请求会在两种不同的途径下呈现不同的结果


为了尽快的找出内部的玄机,我们可以借助 fiddler 进行抓包,要相信你看到的所有不可思议的东西,都是服务端在始作俑者。所以,我们不应该放过服务端所留下的任何线索。对了,抓包之前要把 cookie 清掉(这点很重要)



通过抓包可以看到,同一个链接地址它一下子请求了两遍,但竟然出现了两个不同结果。下图是第一遍请求,我们所能获取到的信息



在第二遍请求中,我们可以获取到这些信息。鉴于对请求的描述太蹩脚,我们就姑且把第一次遍请求叫做:初始化请求。第二遍请求叫做:列表页请求。



这里可能有点乱,我们先梳理一下:初始化请求->获取服务端 cookie + 本地生成的 cookie ->列表页请求->获取请求接口的部分 cookie 我们可以试着画出个流程图


图片


经过这样分析,我们对 cookie 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。同时,我们可以把初始化请求时服务端返回 cookie 轻松拿到手,携带它去发送列表页请求。但由于携带的cookie信息不完整,我们并不能请求成功。所以要想成功的完成列表页请求,我们需要把重心放到——如何生成后半段 cookie 上,否则一直会是202


0x04 被隐藏的代码


不管你相信与否,请求列表页后半段 cookie 的生成方法,就隐藏在初始化请求所返回的代码中。虽然这个链接没有以 .js 作为后缀,却包含着海量的 js 信息。而这些信息正是生成 cookie 的关键所在


图片


为了方便研究,我们可以把这段代码下载到本地,这样一来,就更能看清它的细节



这里面注意两点,第一点:上述文件引用了一个名为 c.FxJzG50F.dfe1675.js 的文件,我们也需要把它下载到本地进行引用。第二点:编码 charset 需要改成 UFT-8 格式,不然的肯定报错



0x05 eval 的注册机制


仿照上述操作,我们将下载到本地的代码文件用浏览器打开后,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,本地的代码竟然跟官方的代码出现了一致的格调:无限 debugger



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疑问:这些代码从何而来?无论在线上还是本地,我们都无法捕捉到它的踪迹。就像幽灵一般,没等你感觉到,就凭空出现在了你的面前。嗯...这里有点故弄玄虚了哈。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它的来源,其实也不是很难,可以在这份代码最开始的地方打上断点



然后刷新浏览器后,根据它右侧的调用栈信息,对它进行定位追踪。



然后切换到它生成前的一步,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:红色箭头所指的变量,是由字符串构建成的代码


图片


而调用它的函数竟然是 eval,换句话讲,我们感到疑惑代码都是由字符串拼接而成,然后通过 eval 函数执行后变成了现在的这般形式,妙哉!


图片


0x06 层级关系


在对代码的运行机制有过简单了解后,我们就可以把它做为切入点更加深入的去探究它的经过。同时,也要把耐心和兴趣结合起来,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勇往直前又会乐在其中。


如果有划分的概念存在,我们将这段代码分为三部分:


   1. 赋值层(变量赋值)



2. 应用层(各种函数)


  


3. VM 层(一个大到令人窒息的死循环)



0x07 属性盲盒


鉴于这种层级关系的存在,我们可以先从赋值层进行研究。顾名思义,代码在运行之初给很多变量进行了赋值操作,而且这些值基本属于 javascript 的内置函数,其作用暂且不明。但有一部分赋值操作,更他娘的让我们一头雾水



当然,如果你想搞明白这件事情,我们可以利用断点来一探究竟


图片


上述这些属性储存在一个大数组中,展开之后,让我们看起来更加全面和具体。与此同时官方是利用索引的方式,对这些属性进行读取和操作。看起来就像一个盲盒一样,我们对它里面的内容一无所知。所以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:属性盲盒


0x08 拆箱


盲盒里的东西对我们确实极具吸引力,但要想对他逐个分析却不太容易。不过我们可以借助 indexOf 索引工具,来对它一些关键的信息进行提取


图片


嗯,通过上述操作得知,那些所谓的 cookie 、debugger 、setInterval 等一些相关方法不是它没有引用,而是换一种方式对我们进行了一次误导。所以我们可以拨开迷雾,通过索引关系对他们逐一定位分析,比如:cookie



可以看到与之 cookie 相关的共有13个结果,我们试着在其中一处打个断点分析一下,这样的话就能更好的去捕捉到运行动态



如上图我们就能定位到 cookie 生成的最终位置,然后根据右侧调用栈的信息,我们还可以定位到它的初始位置



由上图可见,cookie 是由一个 VM 层函数通过加工一个里面全是整型数字的数组而来



而想要追溯到这些整型数字的来源,这个过程真的是太过复杂,这里面我只能介绍一下方法


0x09 可以借鉴的分析方法


因为在 VM 层有个索引,会决定代码每次进入到哪个流程去运行。根据这种变化特点,我们姑且称它为:震荡索引



而R数有个特点,就是在流程中,每个分支都比震荡索引值大1,比如:震荡索引值=255,那我们就可以去到 > 266 的流程去寻找流程还有一点就是 VM 顶层很多为了未定义的变量,在 VM 运行的过程中都会渐渐产生变化


图片



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他们插装的方式,对他们进行赋值关系进行输出,这样的话也会对我们的分析过程带来莫大的裨益


0x10 metadata 闭包的缓存


利用上一章所介绍的方法,我费尽周折对 cookie 的加密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。当然,涉及的流程很多,这里我就先不一一列举了。但我可以介绍一下它加密之前的都取了那些原始数据。一个是本地的 localStorage 另一个则是 metadata 的拆分区间。


图片


鉴于 localStorage 好理解也容易处理。接下来,着重研究一下 metadata 是怎么一回事儿



如果细心的话,你会注意到,这个 metadata 每一次请求都会发生变化,而这种变化是随机无序且让人倍感迷惑的。虽然我没有探究过它的具体作用,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,它的存在会跟 cookie 或者后面 MmEwMD 的签名计算都有很大关系。当然了官方还对它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操作:拆分



如上图所示,我们就可以看到 metadata 被拆分后的结果。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拆分过程是以函数嵌套形式存在的,也就是闭包模式




所以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一定要它先运行 metadata 才会加入缓存,不然的话你读不到 metadata 的拆分值



但有个问题,我们把生成 cookie 的相关代码全部扣出来,是不是就可以模拟生成正确的 cookie 了?答案:不能!

 

0x11 配套原则的随机变量


先来看看我找出来计算 cookie 代码的运行结果



虽然我没有验证过 cookie 是否有效,但我想说明的问题是,这套代码只适用于当前你停留的初始化页面,如果下一次发生新的初始化请求, metadata 被更换后就会出现一些异常



后来,我发现原来是有个随机值决定了 cookie 的计算,注意这个值是服务端返回的,有一定的随机性。不过话说回来,在我们眼里这个值看似随机,但在服务端或许可能是存在一定的配套机制,只不过我们无从知晓而已


图片


由以上得出的结果,我们证明一件事:即便你计算出了 cookie 加密,但也仅限于当前的使用。一旦页面发生变化,你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一炬。所以对于 cookie 的计算,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去进行?或者说,我们能不能模拟出一个浏览器环境,让它自动拉取到 cookie ?答案是:可以的!


0x12 jsdom 的应用


谈起 nodejs 里的这个类库,可谓是集大成之作,也是模拟浏览器环境的不二之选。有兴趣的可以谷歌一下,功能很多我这里不过多的赘述。然后利用这种工具我们可以模拟官方一样的流程,将代码插入到 jsdom 模拟的浏览器环境中,让他自动拉取 cookie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,不会在枉费周折。


图片


这里的暂且不提供核心代码,原因是简单:保命要紧但有几个地方特别需要我们注意一下1.关于 python execjs 类库 调用 js 问题



可能是底层计算机制不一样,使用这种方法,计算的 cookie 不正确。


2.使用 express 搭建服务实现不了功能持久化。具体原因是:把代码插入到 jsdom 环境后,缓存无法清除,这样第二次再次插入代码时,跟上一次插入的代码会产生冲突,导致什么也获取不到



3. 结合 node 的 minimist 的命令行交互命令,使用 python 的 os.popen 直接调用会出现指令太长的问题(毕竟传入的是几千行代码和长度过千的 metadata



后来机缘巧合之下,我找到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:我们可以把要传入的参数变成 json 的字符串形式,并用 base64 进行编码。最后,通过下面的指令进行传参



当然别忘了,在 node 里面写个方法对 base64 编码格式的数据进行解码,然后以这种方式,我们确实能够完成列表页的请求并拿到接口请求的 cookie




0x13 签名与请求的寄生关系


读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感到害怕和恐惧:写了将近 5000 字,才刚刚把 202 的请求状态给解决。那是不是研究它的签名,又得洋洋洒洒写下 5000 字?答案:当不会的(我虽然能写但我会惜墨如金)!因为只要你认真阅读上述内容,就会断然的发现,其实研究签名跟研究 202 请求状态如出一辙。只不过计算签名的代码是在列表页返回的


图片



要想搞明白签名的计算方式,我们需要了解一下 javascript hook 机制。可以最简单的打印为例


图片


如上图可以看到,方法被 hook 后每次在调用 console.log 函数时,都会加入我的个人签名。同样的问题,我们也会想。它每次请求都会出现一个签名,那是不是官方也用了如法炮制了呢?


图片


确实有了不一样的发现。如果你还看不懂话,可以对比一下正常的



也就是说,它内部的请求方法被重构了。我们可以切入进入去一探究竟



如果加入断点,这个签名就不期而然的出现在我们面前



也就是说每次接口请求都会触发计算签名的函数,然后将计算好的签名挂到请求链接上。下面是生成签名的方法



0x14 归档整理


在发现签名的奥秘后,我们就可以继续利用 jsdom 来完成签名的计算。但有个问题也会顺势出现。就是说:你每次把动态的代码插入到 jsdom 环境中, XMLHttpRequest 确实被重构了。但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还是无法解决:拿不到签名而且还会抛出请求的异常



面对这类问题,我提供一个思路:再对 XMLHttpRequest 进行重构。把它的请求机制改为返回机制。只能提示到这里,仅此而已


最后附上一张效果图:


图片


如需转载,可以添加作者微信号申请权限,但请注明来意


图片


很赞哦! ( 32)
    《Python实战进阶》
    None
    None
    夏至已深

站点信息

  • 建站时间:2019-5-24
  • 网站程序:like in love
  • 主题模板《今夕何夕》
  • 文章统计:104条
  • 文章评论:***条
  • 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们
  • 个人微信公众号